2021年湖北自考06340 油气开发地质教材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油气开发地质 课程代码:06340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系统的讲授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基本性质和油气的成因、油气成藏以及油气的分布规律,同时还讲授油气勘探、钻井地质和油气资源评价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并为今后从事油田生产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油气地质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在基础地质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有关地质概念的前提下,重点掌握油气水基本性质、石油和天然气成因、储集层和盖层、油气藏的形成、油气藏的类型和特征及其油气资源与储量等章节;理解油气聚集、油气分布规律和油气勘探等知识;了解油气运移和钻井地质等内容。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该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学习此课程的先期课程: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包括: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等基本内容)。先期课程是学习油气开发地质的基础。后续课程:油气藏动态特征分析。只有把油气藏地质特征研究与油气藏动态特征分析结合起来,确定油气藏的性质,才能针对不同类型的油气田采取不同的开发方案,以达到开采的最佳效果。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的基本特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石油的组成与分类、天然气的化学组成、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物理性质。
2、要求学生掌握石油的化合物组成及其特征、天然气的产状、油田水的类型。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石油的化合物组成及其特征、天然气的产状、油田水的类型(重点)
识记:石油的概念、石油的组成、天然气的概念、天然气的产状、油田水的概念及来源、油田水的类型。
理解:石油的化合物组成及其特征。
应用:不同油气类型的判别。
(二)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物理性质(次重点)
识记:石油的颜色、相对密度、粘度、荧光性、旋光性、溶解性、导电性,天然气的相对密度、粘度、蒸气压力、溶解性,油田水的矿化度。
理解: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物理性质。
(三)重质油和沥青砂、天然气的化学组成、油田水的化学组成(一般)
识记:重质油和沥青砂。
理解:石油的分类、天然气的化学组成、油田水的化学组成。
说明:该项需编纲教师全面考量该课程内容,并对各章节都给出相应的知识层次(重点、次重点、一般),在知识层次下对各知识点提出相应的能力层次要求(识记、理解、应用)。在分配知识层次和能力层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知识层次包括“重点、次重点、一般”三个层次,此三层次在命题中的固定比重分别为:65% ,25%,10%。要求编纲教师在分配知识层次时,除考虑知识点本身的重要性外,兼顾各层次在命题中的比例要求。避免出现某一层次知识点过少,不能满足命题中比例要求的情况。
2、①能力层次包括“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此三层次在命题中无固定比重要求,需编纲教师结合本课程的具体考核要求给出比例(在“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中给出比例),并在分配知识点能力层次时结合命题比例,做到大纲与试卷要求统一。
②大纲中知识点的能力层次分配应全面涵盖三个能力层次,尽量不要缺少,但各章节不是必须全有三个层次的知识点,应根据各章实际情况具体安排。
3、大纲中的考核知识点只具体到章,不需要将知识点细化到节。
第二章 石油和天然气成因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油气成因、原始有机质来源和沉积有机质的形成和有机质生烃演化的综合模式。
2、要求学生掌握干酪根的定义及类型,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阶段性及成烃模式,烃源岩的概念、类型及地球化学特征。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干酪根、有机质的演化与油气生成、烃源岩(重点)
识记:干酪根的形成、性质、结构及元素组成,有机质生烃演化的阶段性。
理解:干酪根的定义及类型,成烃模式,有机质转化成烃的影响因素、门限温度、门限深度、烃源岩的概念、类型。
(二)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研究(次重点)
识记:天然气成因类型、天然气成藏模式、油源对比的常用指标。
理解:烃源岩的概念、类型、评价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
应用:能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指标评价烃源岩,判断盆地含油气远景。
(三)油气成因概述(一般)
识记:无机成因说、有机成因说。
理解:有机成因说
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储集层的物性参数及常规的研究方法。
2、要求学生掌握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及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油物性的因素,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类型及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储油物性的因素。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碎屑岩储集层、碳酸盐岩储集层(重点)
识记: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及其储集层类型。
理解: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性能的因素,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性能的因素。
(二)储集层的物性参数及常规的研究方法(次重点)
识记:储集层的概念。
理解: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和孔隙结构。
(三)其它岩类储集层、盖层和碎屑岩储集体类型及分布(一般)
识记:其它岩类储集层的类型、盖层的类型和影响因素。
理解:盖层的概念、类型,碎屑岩储集体分布,盖层的封闭机理。
第四章 油气运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初次运移的时间、通道、模式以及二次运移的通道和输导体系,理解初次、二次运移的相态、二次运移的方向、距离、时期和结果。
2、要求学生掌握初次运移、二次运移的概念、初次运移、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因素。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初次运移、二次运移的概念和动力因素(重点)
识记:油气运移、初次运移、二次运移、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二次运移的作用力。
理解:初次运移、二次运移的概念、初次运移的动力因素、二次运移的动力因素。
(二)初次、二次运移的相态、二次运移的方向、距离、时期和结果(次重点)
识记:初次运移的相态、二次运移的相态。
理解:二次运移的方向、距离和结果。
应用:利用资料评价二次运移的方向、距离和结果。
(三)初次运移的时间、通道、模式以及二次运移的通道和输导体系(一般)
识记:油气运移的通道、模式、输导体系。
理解:油气二次运移的模式。
应用:在油气藏剖面图上能识别二次运移的通道类型、输导体系类型。
第五章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油气藏破坏和再形成。
2、要求学生掌握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及度量、油气聚集原理以及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度量、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重点)
识记:圈闭的概念、圈闭的度量、油气藏的概念、油气藏的度量、油气藏形成的四个条件。
理解:圈闭和油气藏的大小与规模、判别沉积盆地有否油气勘探前景,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应用:在实际的地质图上能识别与度量圈闭和油气藏。
(二)油气聚集原理(次重点)
识记: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油气差异渗漏的基本原理。
理解: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油气在系列圈闭中分布的规律。
应用:利用油气聚集原理能在盆地斜坡系列圈闭上确定油藏、油气藏、气藏的位置。
(三)油气藏破坏和再形成(一般)
识记:次生油气藏。
理解:原生油气藏的破坏与次生油气藏的形成。
第六章 油气藏的类型和特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油气藏分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要求学生掌握油气藏的分类方案,掌握四大类十五种油气藏的类型与特征。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油气藏的分类方案、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重点)
识记:常规油气藏类型划分表、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刺穿接触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透镜体油气藏、物性封闭油气藏、生物礁油气藏。
理解:通过分类理解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控制因素,各类油气藏的特征。
应用:根据地质剖面图和平面图,能够识别和描述各类油气藏。
(二)复合油气藏(次重点)
识记:构造—地层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
理解:各类油气藏的特征。
应用:根据油气藏的分布图能够判别各类复合油气藏。
(三)油气藏分类依据(一般)
识记:分类的科学性、分类的实用性。
第七章 油气分布规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点,理解含油气盆地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掌握含油气盆地的概念、构造单元的划分,掌握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克拉通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克拉通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重点)
识记: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克拉通盆地的发育演化特征和石油地质特征。
理解: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克拉通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应用:根据某某含油气盆地的油气藏分布的剖面图,能识别各类油气藏及分布特点,从而判断出含油气盆地的类型。
(二)含油气盆地的基本特征(次重点)
识记:含油气盆地的概念,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的划分、油气聚集单元与盆地构造单元的关系、含油气盆地构造动力学分类、叠合(复合)盆地概念。
理解:含油气盆地的基本特征。
(三)我国及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点(一般)
识记: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点、世界油气资源现状、世界油气资源地理分布、世界油气资源纵向分布。
理解:从石油地质理论的角度去理解中国及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第八章 油气勘探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油气勘探在石油工业中地位和作用、油气勘探工作的性质、中石油现行油气勘探程序以及我国油气勘探典型实例,扩大油气勘探知识面;理解目前流行的油气勘探方法。
2、要求学生掌握油气区域勘探、圈闭勘探、油气藏评价勘探各阶段的基本任务、工作程序和勘探部署原则,并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针对复杂类型油气田的滚动勘探开发的模式。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油气区域勘探、圈闭勘探、油气藏评价勘探、滚动勘探开发(重点)
识记:油气勘探、区域勘探、圈闭勘探、油气藏评价勘探、滚动勘探开发。
理解:油气勘探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工作程序和勘探部署原则。
应用:能针对某一新的勘探区域提出油气勘探的基本思路。
(二)油气勘探的方法(次重点)
识记:地面地质测量、油气苗调查、油气资源遥感、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油气地震勘探、地球化学勘探、探井类型、开发井类型、钻井方式。
理解:油气勘探的四大类方法即地质勘探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化学勘探方法以及油气钻探技术。
应用:选择不同的勘探方法能为不同的勘探阶段服务。
(三)油气勘探概述和油气勘探典型实例(一般)
识记:油气勘探在石油工业中地位和作用、油气勘探工作的性质、中石油现行油气勘探程序以及我国油气勘探典型实例。
第九章 钻井地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钻井地质设计的依据和内容,理解固井、完井、完井地质报告编写各阶段的工作程序和内容。
2、要求学生掌握主要的地质录井工作方法,包括资料的录取、整理和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地质录井(重点)
识记:钻时录井、岩心录井、岩屑录井、钻井液录井、综合录井。
理解:各种地质录井的工作方法、步骤与内容,即资料的录取、整理和应用。
应用:各种录井成果图件的编制与使用。
(二)固井、完井和完井资料整理(次重点)
识记:井身结构、固井、完井方式、完井地质报告、完井图件。
理解:固井、完井、完井地质报告编写各阶段的工作程序和内容。
(三)钻井地质设计(一般)
识记:设计的依据、设计的内容、定向井的用途、定向井地质设计、水平井地质设计。
理解:钻井地质设计的依据和内容。
第十章 油气资源与储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油气资源与储量的概念及分类,理解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2、要求学生掌握油气储量计算及评价。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油气储量计算及评价(重点)
识记:油气储量的计算方法、油气储量的计算单元、容积法油气储量计算、可采储量计算、储量综合评价。
理解:地质储量、可采储量、采收率,容积法计算石油地质储量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储量的综合评价。
应用:会用容积法计算石油地质储量。
(二)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次重点)
识记:丰度法、圈闭体积法、外推预测法、专家评价法。
理解: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
(三)油气资源与储量的概念及分类(一般)
识记:油气资源与储量的相关概念、工业油气流标准、油气资源原地量的分类、可采量的分类、储量状态分类。
理解:与油气资源与储量相关的各种名称。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说明:省考委统一加以说明,编纲教师不需自行解释。
二、教材
1、指定教材:《油气地质与勘探概论》,石油工业出版社,廖明光主编 ,2011。
2、参考教材:①《石油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第四版),刘广弟 等编,2009;
②《油气田勘探》,石油工业出版社,庞雄奇,2006;
③《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陈恭洋,2007。
说明:
1、大纲中的指定教材为省自考委核准的指定教材,此次配合我省自考教材清理工作,部分课程教材已由主考校提出审核意见并要求调整为推荐教材,如编纲教师认为需更换指定教材或推荐教材不合理,需提交由主考校盖章的《教材变更报告》,经批准后,方可更改。
2、所列教材均需写明:书名、出版社、作者、版本,参考教材可以没有。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说明:该项省考委统一说明,若编纲教师需做个别说明,该部分也可自行撰写。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5学分,建议总课时90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次 | 内容 | 学时 |
绪论 | 2 | |
一 | 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的基本特征 | 8 |
二 | 石油与天然气成因 | 12 |
三 | 储集层和盖层 | 12 |
四 | 油气运移 | 8 |
五 |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 8 |
六 | 油气藏类型和特征 | 12 |
七 | 油气分布规律 | 6 |
八 | 油气勘探 | 10 |
九 | 钻井地质 | 6 |
十 | 油气资源与储量 | 6 |
合 计 | 90 |
说明:
1、该项1-7省考委统一说明。若编纲教师需做个别说明,该部分也可自行撰写。
2、该项中对助学学时的分配,需由编纲教师完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规定每学分18学时,请教师按此规定分配学时。涉及实践考核的课程,实践与理论课时应分别列出。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包括能力层次比例、难易度比例、内容程度比例、题型、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等)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40%、"理解"为40%、"应用"为20%。
3、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5、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填空、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计算题、识图题。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说明:
1、该部分1、3、4、6项省考委统一规定,编纲教师不用自行填写。
2、其中第2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需编纲教师结合大纲中各章知识点能力层次分配给定。
3、第5项“试题类型”,也需编纲教师结合命题要求给出。应尽量全面的涵盖该课程考试中可能出现的试题类型,避免出现考试中出现的题型在大纲中没有举出的情况。
六、题型示例(样题)
说明:该部分需教师结合前面列出的试题类型,为每种题型各举出一至两道样题。要求样题尽量具有代表性和经典性,不要与试卷中的试题重复或雷同。编纲教师只需举出样题,不必编制样卷。
填空
1、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其次为、、。
2、根据石油中硫元素的含量可将石油划分为、、三种类型。
名词解释
1、矿化度
2、地质储量
单项选择题
1、圈闭中单独聚集形成的天然气称为( )。
A.气顶气B.气藏气C.凝析气D.溶解气
2、由于水的溶蚀作用所形成或所改造的裂缝,称为( )。
A.构造裂缝 B.成岩裂缝C.溶蚀裂缝 D.压溶裂缝
多项选择题
1、组成石油的化合物主要包括( )。
A.烃类化合物B.含硫化合物 C.含氮化合物
D.含氧化合物 E.含氟化合物
2、地质录井的方法主要有( )。
A.钻时录井 B.岩心录井 C.岩屑录井 D.气测录井 E.泥浆录井
简答题
1、什么叫沉积时间单元?
2、简述烃源岩评价的地球化学特征指标?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